八识田 八识

admin 0 2023-04-19 09:41:06

大家好,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八识田,八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佛教“八识”中的第八识是阿赖耶识。

2、 佛家所说八识,一般包括以下内容:眼识——眼睛——色(形象);2、耳识——耳朵——声(音声);3、鼻识——鼻于——香( 香奥之气);4、舌识——嘴巴——味(各种味道);5、身识——皮肤——触(感受冷热痛痒);6、意识;7、末那识,又叫污染识;8、 阿赖耶识。

3、   在此八识中,有一个共同的心识,决定着前五个心识的取舍与认识作用,那就是意识。

4、例如:一幅图画,某甲看这画是眼识在作用, 然而能使他兴起赞叹、留恋、回想等心理活动者,却是第六识——意识在取决;如果某乙同样看这幅画,同样的眼识作用后,其第六识 ——意识却发出厌恶、排拒等心理活动,这便证明了:人的意识不同,故反应不同。

5、由此可知,基本上人的五识是差不多的,而每个人的 反应行为却不尽相同,其关键便在每个人的意识不同!平常我们说:“我想……”或“我喜欢……”、“我不要……”等等,其实都是第 六识——意识的活动作用。

6、   意识的活动非常广而又影响深刻,比如事过境迁的回味,陈年往事仍记忆犹新等等,以至于睡觉时的做梦,非睡觉时的幻想都是。

7、可 是意识的作用并不是凭空而来的。

8、例如:某人时常称赞你,你便对此有浓厚的好感,心里也有很深的印象。

9、例如:有些人总是最关心自己 的利益;总认为自己强过别人,自己是最好的等等,这正是“我执”的作用,即佛经上所说的第七识末那识,也叫污染识。

10、为什么叫“污 染识”?意思是它是总结前六识所摄取的外境与感受,长久记忆并保存的地方,诸如恩怨、忧喜、爱恨、善恶、好坏等,所以也油然使人 有贪、嗔、痴、邪见等心意的永久执著,有人便称这些执著为“心魔”。

11、   由前七识所产生的思想行为和意念,大体上就有善恶之别,这便是“业”或“业因”,当人走完一生时;这些业因便如种子一般,全 部收藏在第八识一阿赖耶识,随着转生他界。

12、阿赖耶识是梵文,意思是含藏,也就是收藏包含前七识所造作出来的善恶诸业业因。

13、由于业 因全部储藏在第八识,跟着人转世轮回后,再一一随着其他因缘的成熟,一幕幕重演出来,因此常人所称的“灵魂”,往往就是指第八识 了。

14、   但就佛教的观点而言,人是没有所谓的灵魂,因为万事万物俱是生灭无常的,物质界或精神均是,绝无一成不变的,时刻都在变化、 生灭!第八识正如一座大仓库,时刻不停在搬进种子——业因,也时刻在搬出果实——业果。

15、或行为感受,同样是瞬息万变的,在刹那的 念念生灭和念念变动间,第八识不可能离业种而独立存在,正如水的潮流之所以为潮流,正是在其相续不断,一旦离了连续不断的水性, 便不是潮流了。

16、 “无常”的含义   佛教中“无常”一词是指变化不定的意思。

17、今天沿用的“无常”一词,乃是梵语“阿你怛”的意译。

18、佛教认为:一切世间的事物生灭 迂变,刹那不停,即是“无常”。

19、“无常忍”属于“十忍”之一,即从“俗谛”观察诸法虚幻不实,迂流不住。

20、“无常”可以简单分为 “刹那无常”和“相续无常”。

21、一切事物随时随地处在生住异灭的运动中,称为“刹那无常”,属于绝对的变化,比如瀑布中的水滴时刻 都在变化。

22、事物虽处在“刹那无常”中,仍触维持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性,称为“相续无常”,属于相对的变化,比如水流长 逝,而瀑布仍有相对稳定的外观。

23、   宇宙一切现象,都是此生彼生、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,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。

24、所以任何现象,它的性质是无常的,表现为刹那 生灭的。

25、这就是十一义中“性无常义”和“刹那灭义”。

26、佛经中说: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
27、“诸行”,就是指一切事 物或一切现象。

28、“行”是迁流变动的意思,一切现象都是迂流变动的,所以叫做“行”。

29、这个字的本身就是含了无常的意义。

30、“生灭”二 字,实际上包括着“生、异、灭”三字或“生、住、异、灭”四字。

31、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;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“生”;当它存在 着作用的时候叫做“住”;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“异”;现象消灭,叫做“灭”。

32、刹那是极短的时间,依《俱舍论》一刹那合1 / 75秒,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。

33、刹那生灭,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、住、异、灭。

34、有人问,一个人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,怎 么是刹那生灭呢?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,一期是由刹那相续而有的。

35、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,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,即生、老 、病、死,但从他组成的各部分来说,则是刹那的生住异灭。

36、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年全部换过一次。

37、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。

38、一个世界的 成住坏空,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。

39、照佛教的教义,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。

40、佛教把主张“有常恒不变的事物”的见解叫做 “常见”,认为是错误的。

41、 烦恼与“菩提”   “烦恼即菩提”这句话,在大乘派佛经典中常见。

42、说:“诸法平等,烦恼即菩提。

43、”天台宗等也强调这句话。

44、禅宗从慧能开始,将此 作为他的顿悟禅法的重要理论依据。

45、在《六祖坛经》及《曹溪大师别传》中都引过这句话。

46、慧能论智慧与烦恼的关系,主张用明照暗。

47、即 用智慧解除烦恼。

48、慧能认为作为一个有智之人,应该认识到“烦恼即是菩提,无二无别”。

49、这句话的意思颇为费解,要想弄清这个问题, 先得弄清什么是“烦恼”?什么是“菩提”。

50、   “烦恼”来自梵文,有时也译做“惑”。

51、佛教把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发生迷惑、苦恼的精神作用称为“烦恼”,潜在的还未发生作用的 称“随眠”,已在实际中发生作用的称为“缠”或“漏”。

52、不过佛教的烦恼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狭隘意义上的烦恼。

53、大乘.佛 教认为宇宙是无形无相,一般人无法认识的;世界万物由因缘而生(或由心生),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属性,也不是一般认识所能把握的 。

54、因此各种情绪和欲望,包括一切世俗思想认识活动,都是烦恼、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是一切烦恼的根本。

55、烦恼是诸苦的根源。

56、是 生死轮回的总团。

57、只有摒弃一切愿望,心无所求。

58、对周身事物采取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的态度,才能摆脱烦恼,达到涅槃境界。

59、   菩提,本义为“觉”、“智”,佛教指断绝烦恼,成就涅槃的智慧,或译为“道”,意指达到涅槃的道路。

60、   慧能改革后的禅宗,打破了以往的条条框框,将成、定、慧三学融为一体,以定代戒、慧,但又不重坐禅,甚至摒弃坐禅这种形式, 主张佛性遍有,众生与佛不二,将坐禅寓于日常生活之中,行住坐卧、担水挑柴都是禅。

61、   “烦恼”与“菩提”从本义上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概念,只有断除烦恼才能达到“菩提”。

62、但从《维摩经》等大乘经典开始,强调“不 二法门”,即把两个对立的事物和概念等同起来。

63、如讲世间与出世间,涅槃与生死,色与空等,都是二而不二的。

64、烦恼与菩提也是这样。

65、 “烦恼即菩提”。

66、从二者关系讲,二者相对存在,无烦恼也就无菩提,从佛法的意义讲,只是因为众生有烦恼。

67、才有授佛法引导众生觉悟 菩提的必要。

68、因此,菩提以烦恼为前提,进一步烦恼即是菩提。

69、这是把世与出世距离缩短,把禅法寄于日常生活的理论依据。

70、附:“烦恼 ”的种类   佛教所说的烦恼从两大心识的性质来看,可将“心”的作用概括为三大类烦恼。

71、   ①根本烦恼——贪、嗔(急怒)、痴(愚痴)、慢、疑、恶见6种。

72、   ②八大随烦恼——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昏沉、掉举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乱。

73、   ③十小随烦恼——愤怒、仇恨、结怨、虚诳、奸诈、欺骗、倨傲、迫爱、嫉妒、自私。

74、佛教认为人之有吉凶祸福,因为人的“心”不 时有各种烦恼和意念,然后会诸言行,成为招引吉凶的基因,久而久之的重复出现,便形成习惯,根深蒂固后变成性格,性格又决定其命 运。

75、   因此,“心”不但成为人“心念——行为——习惯——性格——命运”连锁因果的根源,也成为个体轮回的根本所在了。
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  • 版权声明: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、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投诉邮箱:1765130767@qq.com。
  •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wuliudaohang.com/shbk/40553.html
  • 上一篇:ps直线怎么调整粗细 ps直线
  • 下一篇:瞧我这个人800字高考满分作文 瞧我这个人
  • 相关文章
    返回顶部小火箭